关于“清心养生”的思想,《黄帝内经·素问》开宗明义地写道:“其知道者,法于阴阳,和于术数,饮食有节,起居有常,不妄作劳,故能形与神俱,而尽终其天年,度百岁乃去。”此外,在其他医家的思想中也有着广泛的论述,概其养生要则可归结为调神清心。
要则1:精神内守。养生的目的之一是使个人达到内部环境的协调与统一,而做到这一步,内守是十分重要的。对此,《养生论》作了详细的阐述:“修性以保神,安心以全身,爱憎不栖于情,忧喜不留于意,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。又呼吸吐纳,服食养身,使形神相亲,表里俱济也。”可见,通过修性调情、呼吸吐纳可以做到精神内守、心神凝定。
要则2:慎诫劳神。《俦世新编·养心说》主张:“未事不可先迎,遇事不可过忧,既事不可留住,听其自乐,应以自然,任其自去。此养生之法也。”这是告诫人们要正确对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,既不为非原则的无端琐事而忧虑焦躁,也不为一时得失而牵肠挂肚。如果经常焦躁不安,患得患失,便会伤神毁志,损精耗气而亡神。正如《彭祖摄生养性论》说:“汲汲而欲,神则烦;切切所思,神则败。”心神泰然,则气和志达,气机畅疏,血脉和利,乐无病生。
要则3:和畅性情。《彭祖摄生养性论》说:“积忧不已则魂神伤矣,愤怒不已则魄神散矣。喜怒过多,神不归室。憎爱无定,神不守形。”从这个意义上讲,只有消除有害的情志,创造良好的心境,才有益于人的心身健康,而这也就是“和畅性情”的内涵。
要则4:爱神养明。从养生的角度来讲,个人不仅要做到合理用脑,而且还应少思寡欲。因为“贪欲无穷忘却精,用心不已失元神……心若太费费则竭,神若太伤伤则虚”。但是“凡人不能无私”,若能“不思衣食,不思声色,不思胜负,不思得失,不思荣辱,心不劳神,但尔可得延年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