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好,请登录!
免费注册
设为首页
加入收藏
搜 索
热搜:
六味地黄丸
|
逍遥丸
|
月月舒痛经宝
|
太子金颗粒
|
天智颗粒
|
补益用药
|
妇科药
|
清热类
|
调脾胃
仲景
医药
文化活动
地道药材
中药经方
精品专题
仲景
养生
常识
节气
情趣
药膳
药
品
仲景中药
妇幼类
补益类
调脾胃
清热类
左归丸
逍遥丸
痛经宝
太子金
六味地黄
疾
病
妇科
男科疾病
儿科
老年疾病
互
动
仲景产业
视频欣赏
健康产品
仲景健康网
>
仲景养生
>
养生常识
吃荔枝得手足口病?夏季儿童吃水果大讲究
来源:仲景健康网
发布时间:2016/06/23
2162
分享:
荔枝饱满多汁,果肉鲜嫩无比,是夏季人们喜爱吃的水果之一。可是,最近有消息称“儿童吃荔枝容易得手足口病”,家长最好不要给小孩子吃荔枝。很多家长都对此非常关注,并疑问道:这是真的吗?有专家表示传言不可信,吃荔枝与手足口病没什么关系,不过他提醒儿童吃太多荔枝容易得荔枝病,建议每次吃荔枝别超过5颗。
网传儿童吃荔枝得手足口病
“温馨提示:请各位爸爸妈妈现在先不要买荔枝给小朋友吃,最近很多小朋友吃了荔枝之后开始发高烧,后来带去看中医,医生说现在的荔枝几乎都是用药水浸泡的,药水有弱腐蚀性,吃完后过一阵子会引起发烧,还可能引发手足口病,所以请家长们最近不要给小朋友们吃荔枝,以此为戒。荔枝的成熟期是七月!”
来源:www.dgkp.gov.cn
消息原文中提到,荔枝的成熟期是7月份,近期的荔枝都是用药水浸泡的,药水具有弱腐蚀性,小孩子吃了会引起发烧,还可能引发手足口病。有专家回应称这种说法不科学,近日天气炎热,是小孩肠胃病的高发期。至于食用荔枝会引起发烧,甚至手足口病的说法,并没有科学依据,也并未接触到此类病例。
儿童需警惕荔枝病 吃一次别超5颗
虽然儿童吃荔枝不会得手足口病,但是如果大量食用荔枝,可能会患上荔枝病。荔枝病是一种低血糖引起的急性疾病,表现为清晨发病,常以出汗、肢冷、乏力、腹痛、轻泻等为前期症状,其后突然抽搐、昏迷。若不救治,可于数小时内死亡。根据流行病学调查,一般连续1星期,每天吃2公斤荔枝的人就有可能得荔枝病,发病者多为儿童。因此,儿童更应注意不能多吃,否则会严重影响健康。建议儿童一次吃荔枝不要超过5颗。不要空腹吃荔枝,最好是饭后半小时食用。
儿童夏季可以多吃这4类水果
夏季儿童不能多吃荔枝,那么可以吃哪些水果呢?家长不妨让孩子吃以下4类水果:
桃子
桃子富含多种维生素、矿物质及果酸,其含铁量居水果之冠。铁是人体造血的主要原料,对身体健康相当有益。
木瓜
木瓜含有一种称为番木瓜的重要消化酸,可将蛋白质类食物分解成可消化的状态;另一种果胶酶可消化淀粉。因此,夏天脾胃不好,容易消化不良的孩子最适合吃木瓜。
葡萄
葡萄含有10多种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,清甜爽口,开脾健胃、助消化。小孩吃葡萄时不吐籽,妈妈们总是吓唬说,葡萄籽会从肚子里生根发芽长出葡萄藤。其实,葡萄浑身都是宝,葡萄籽富含一种营养物质“多酚”,它的抗氧化效果不仅是维生素C的20倍,更是维生素E的50倍,所以,有时吃进几颗葡萄籽也不用太紧张。
苹果
苹果内富含锌,锌是人体中许多重要酶的组成成分,是促进生长发育的重要元素,常常吃苹果还可以增强记忆力,提高智力。
夏季老人该如何养生?
宝宝中暑怎么办?家长别慌张
相关阅读
你了解左归丸吗?由什么成分组成,治疗肾阴虚?
痛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——这不是一种病,而是一串病!
夏季防暑补水汤谱
夏季出汗越多越好?这两种“汗”,提示健康隐患
立秋后应该吃什么水果
肾虚一定就是纵欲过度了吗?
稍微一动就大汗淋漓?这些方法帮你从内到外调理
夫妻双方在备孕期间到底应该补什么?
网友评论
( 文明上网,理性发言。评论提交后将在24小时内审核完成。如有违规言论将直接删除。)
0条评论
未登录,请
登录
发表评论
全部评论
暂无评论
一周新闻
more+
姨妈期要注意些啥?这些禁忌食物尽量不碰
1
你了解左归丸吗?由什么成分组成,治疗肾阴虚?
2
痛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——这不是一种病,而是一串病!
3
夏季防暑补水汤谱
4
夏季出汗越多越好?这两种“汗”,提示健康隐患
5
立秋后应该吃什么水果
6
肾虚一定就是纵欲过度了吗?
7
稍微一动就大汗淋漓?这些方法帮你从内到外调理
8
夫妻双方在备孕期间到底应该补什么?
9
肾阳虚的典型表现有哪些?
10
临床中如何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,调整备孕心态的呢?
11
同是滋补肾阴,六味地黄丸和左归丸该怎么选?
12
白天暴躁如雷?晚上失眠?这是啥情况呢?
13
多囊卵巢综合征、精索静脉曲张等常见生殖系统疾病会怎样阻碍受孕?
你了解左归丸吗?由什么成分组成,治疗肾阴虚?
饿了就“心慌手抖”,可能跟这些疾病有关!
立秋养生,养阴润燥的几点诀窍
痛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——这不是一种病,而是一串病!
夏季防暑补水汤谱
夏季出汗越多越好?这两种“汗”,提示健康隐患
more+