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杂粮不小 数千年养育中华民族
杂粮通常是指水稻、小麦、玉米、大豆和薯类五大作物以外的粮豆作物,主要有高粱、谷子、荞麦、燕麦、大麦、糜子、黍子、薏苡仁以及绿豆、小豆、蚕豆、豌豆、豇豆、小扁豆等,其特点是生长期短、种植面积少、种植地区特殊,一般都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。杂粮过去产量较低,现在经过选种育种,产量有了大幅度提升。
说起我国的杂粮种植,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董玉琛院士如数家珍。我国历史上最早种植的粮食是谷子,半坡村遗址出土证明,谷子在我国至少已有7000多年的栽培史。另有证据表明,高粱、黍稷在我国有5000多年栽培史,荞麦也有4000多年栽培史。目前我国谷类、豆类、薯类作物共有34种,种植较多的有20种。除了水稻、玉米、小麦之外,其余种类由于种植面积小、产量少,被统称作小杂粮。然而,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振声院士说,把谷子、高粱、黍稷、荞麦、燕麦、芝麻、大麦这7种常见的小杂粮加起来看就不小了。
60年前,我国小杂粮产量占粮食作物的7%左右。现在主要杂粮面积366万多公顷,不到粮食作物的3.5%。我国是缺水国家,在现有的19.5亿亩耕地中,水田和水浇地不足一半,也就是说有将近10亿亩耕地浇不上水,靠天吃饭。其中不少耕地分布在年降雨量400毫米左右的冷寒地区,适合种植谷子、高粱、黍稷等耐干旱、耐贫瘠、抗寒冷的杂粮。像今年东北出现大面积旱灾,有些地方玉米绝收,如果是种植高粱等杂粮,灾情就不会那么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