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药十大名方】之补中益气汤

来源:仲景健康网发布时间:2016/03/24
11292
分享:
    补中益气汤这个方子是宋元一代名医大家李东垣,在行医诊治中耗费许多心血琢磨出来的。李东垣认为人的脾胃一旦受伤,则身体的元气就也跟着受伤,这样会出现许多病症:“脾胃气虚,少气懒言,四肢无力,困倦少食,不耐劳累,动则气短”等。
    补中益气汤方治疗的主证是因为劳伤、饮食不节而导致的脾肺气虚、中气下陷。什么是中气下陷呢?中医认为人的胸中有“中气”,支持着人体的正常功能,如果你的营养不足了,导致气虚,那么这个中气就会向下走,这样,人常常会感觉到自己没有力气,说话提不上来气,不爱说话,脸色苍白,头晕,本来食物在胃肠内,在中气的固持下,可以慢慢地走完消化的过程,结果现在固持不住了,很快就泻了出去,结果就泻肚子,有的人还脱肛,还有的人一体检,就检出西医说的胃下垂,女患者还有子宫下垂等等。对于这些症状,中医认为是脾肺气虚。在五行的归属里,脾属土,肺属金,土生金,因此这个病的根本在脾胃,因为脾胃的功能降低,吸收不好,结果导致肺气也不足了。

组成
黄芪、人参、当归、白术、陈皮、升麻、柴胡、炙甘草

主治
脾胃气虚及气陷。症见神疲乏力,食少便溏、舌嫩色淡、脉虚或身热有汗、渴喜热饮、或脱肛、子宫脱垂、久痢、久疟等证。

名方方解
    人参是一味大补元气的药,然后是黄芪。这个黄芪是味好药,生黄芪可以起到固表的作用,什么是固表呢?就是加强人体外边的防御系统,有的人总是冒虚汗,风一吹就感冒,就可以用这个生黄芪来固表,同时加上白术和防风,叫玉屏风。如果把黄芪用蜜给炙了,则会起到补中益气的作用,因此黄芪在这个方子里面是最主要的药物为君药,用量也最大。
    在这里要格外注意的是生黄芪和炙黄芪是分开的,如果只写了一个简单的黄芪,生黄芪使用的量可以大,但是蜜炙黄芪的量要严格遵守方剂的规定,因为蜜炙的很容易生热。
    炙甘草是补脾胃之气的,李东垣认为黄芪、人参、炙甘草是消除烦热的圣药,这个烦热就是由于中气不足产生的虚火。方子里还有白术,这是燥湿,补脾经之气的,因为李东垣认为这个问题的关键在脾,他说“脾气一虚,肺气先绝”,所以方子里面也尤其照顾到了脾经。既然是要补气,为什么还加上了陈皮呢?原来这个补气的药如果下猛了,那么多的气同时补入人体,人体是受不了的,最大的感受就是气闷,胸闷,有点壅住了,这时加上理气的陈皮,则没有这个毛病出现了。
    在补气的同时还要照顾到血,中医认为阴阳是互生的,气血也是互生的,气虚的同时,血也一定是虚的。一下子补了这么多的气,一定要考虑将它们引导转化为血,所以加上当归就可以让气血的转化正常了。
    到此为止还不够,因为虽然补气了,可是现在主要的问题是中气下陷。于是,方子里面就用了升麻和柴胡,量都非常的少,升麻是升阳明之气,柴胡是升少阳之气。别看就这两味药,它们的药性是向上升的,加进去以后,整个方子配伍的药力就往上走,治疗脱肛,子宫脱垂等因气虚引起的症状,用上还真就能回去。
[成   份] 炙黄芪、党参、炙甘草、白术(炒)、当归、升麻、柴胡、陈皮、生姜、大枣。
[功能主治] 补中益气。用于体倦乏力,内脏下垂。
临床应用:
(1)脾虚证:表现为体弱,经常出汗,低热,四肢乏力,少气懒言,面色白;
(2)中气下陷,脏器下垂:如胃下垂、胃粘膜脱垂、子宫脱垂、脱肛、疝气、久泻、大便溏薄等;
(3)崩漏;
(4)低血压;
(5)重症肌无力;
(6)气虚发热;
(7)免疫力低下;
(8)肠道易激惹综合征等。
相关阅读
网友评论
( 文明上网,理性发言。评论提交后将在24小时内审核完成。如有违规言论将直接删除。)0条评论
全部评论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