仲景健康网>疾病>儿科>育儿知识

孤独症,三岁前就有症状,孤独症早期表现

来源:生命时报发布时间:2022/01/21
8715
分享:

孤独症,三岁前就有症状。0~6岁是筛查的黄金时期,及时干预就会有效果。


受访专家: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精神病科副主任医师  李 雪

有一群孩子,他们似乎跟这个世界格格不入。鲜少与人为群,行为比较“怪异”,和他们交流好像听不见,甚至不怎么开口说话,一直在自己的世界里……这群被称为“来自星星的孩子”,就是我们常说的孤独症(又称“自闭症”)儿童。


近年来,这样的孩子似乎越来越多。2021年12月,据学龄儿童的11个孤独症和发育障碍监测网点数据,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发布新报告指出,美国孤独症发病率呈急剧上升趋势:8岁儿童孤独症诊断率飙升了24%,数据从2016年的1/54,上升到2018年的1/44,这个百分比是上一次增加率(2016年比2014年增加9.2%)的近3倍。


摄图网_400074165_banner_温馨亲子游戏插画(企业商用).jpg 

典型孤独症,是一种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疾病,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、狭隘兴趣和重复刻板行为。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精神病科副主任医师李雪告诉《生命时报》记者,上述调查并不是一个严谨的流行病学统计,调查孤独谱系障碍(简称“ASD”),包括典型孤独症(又称典型自闭症)、阿斯伯格综合征和孤独症边缘、孤独症疑似等待分类的广泛性发展障碍。典型孤独症患病率是否增加,还有待更科学的调查。美国孤独症发病率的飙升,很大程度上与其早期筛查不断完善有关。


“我国孤独症群体也十分庞大。”李雪表示,随着国家的日益重视和筛查体系的不断完善,临床上确诊孤独症的孩子越来越小、越来越多。尽管目前我国还缺少全国大规模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,但据早前全国残疾人普查情况统计,我国孤独症患者或超1000万人,其中0~14岁患儿保守估计在300万~500万,占儿童精神残疾的首位。2020年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一项对上海、北京、广州、成都、重庆、长沙、温州和哈尔滨8个城市12万余名6~12岁儿童随访4年的流行病学新调查显示,我国学龄期儿童孤独谱系障碍患病率为0.7%。


孤独症的病因尚不明确,目前的研究认为可能有4方面因素。1.遗传,孤独症患儿的同胞患病率是普通人群的50~100倍;2.脑器质性因素,脑外伤(包括产伤等)、癫痫发作等;3.神经生化异常,即大脑里负责信号传递的各种神经递质出问题;4.免疫,母孕期感染等。此外,环境恶化也有可能使增加患病风险。由于病因不明,就也缺乏针对性的治疗手段,孤独症治疗已成为“世界难题”,因此早筛变得尤为重要。从儿童神经可塑性角度看,筛查出的年龄越小,孩子教育训练获得进步的空间越大。


“0~6岁是孩子孤独症筛查的黄金时期,2~4岁是筛查最多的年龄段。”李雪表示,有孤独症的孩子在3岁或更早之前就会出现相应的症状(详见“孤独症筛查预警征”),包括:


1.社交缺陷。目光对视少,回避目光;缺乏社会性微笑和互动,如哺乳时没有微笑,抱起时抗拒不愿与人亲近,对妈妈等周围人的逗弄也常常缺少反应;唤名反应少,正常的婴儿4个月后叫他名字会做出及时的反应;对爸爸妈妈缺少依恋,父母离开也无所谓,回来也似未看见。对于情绪情感的理解,包括社交线索、察言观色能力、言外之意理解都有困难,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过家家等想象性游戏有困难。


2.语言发育迟滞。语言和非语言交流都存在障碍。语言的形式和内容异常,语调、语速异常;交流时表情、动作、姿势也很少。


 3.兴趣狭窄,重复、刻板的行为方式。正常儿童1岁半左右会关注其他小朋友,喜欢扎堆。孤独症儿童对伙伴缺少兴趣,不主动找甚至回避别的小孩。或者只对大孩子感兴趣,对同龄儿童不予理睬。他们多对非生命事物感兴趣,如对圆的、旋转的东西,会盯着电风扇、洗衣机、车轮子看,甚至痴迷。他们还可能出现一些刻板重复的行为,如重复开关门、出门要走固定的路线、喜欢把东西排成一排,或将手放在脸前凝视和扑动。


这些异常对孩子身心、社会化发展都有巨大负面影响,造成孩子生活不能自理,对家庭也是沉重负担,及早发现有助预后。“干预的黄金期是6岁之前,但6岁后干预也不晚。”专家提醒,只要发现孩子有问题,及时去干预就有效果。目前孤独症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,绝大多数需要长期的教育训练和行为干预,至少坚持半年训练,能帮助孩子逐渐建立目标行为,家长一定要陪伴,共同参与。与此同时,政府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孤独症患者和家庭支持力度,健全妇幼保健体系,从0~3岁的社区筛查,到3~6岁幼儿园筛查,以及把孤独症和心理健康纳入中小学体检,对孤独症的防治都十分重要。

相关阅读
网友评论
( 文明上网,理性发言。评论提交后将在24小时内审核完成。如有违规言论将直接删除。)0条评论
全部评论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