脾虚了该咋办?

来源:仲景健康网发布时间:2017/08/16
4892
分享:

   脾气虚是中国人常见的体质,生病的时候,去看中医,很多人属于脾虚,中医需要从脾虚论治,才能解决问题。怎样才知道自己是不是脾虚呢?
 
   有个典型的“脾虚三联征”,具备这三种症状时,你多半已经脾虚,这三个症状是:面色发黄易疲劳、大便不成形、舌质胖有齿痕。一但有了这三组症状,基本上就属于脾虚,在生活中补脾是非常有必要的,因为脾虚是身体健康的“分水岭”,脾虚不扭转,身体很可能就要从亚健康转向疾病了。
 
   中医说的脾气虚,是指身体的功能下降,黄色是中医脾的颜色,脾虚时候面色首先发黄,我们是黄种人,但脾虚的黄是没有光泽的黄,和正常的黄肤色不一样,后者是有光泽的,而且会隐隐透着红色。 中医的脾主肌肉,意思是肌肉的张力和中医的脾有关系,脾气虚的时候,肌肉的张力不足,所以不任重负,稍微运动就觉得累。

   舌头是暴露脾虚最敏感的指标, 脾虚的舌头都是胖的,颜色淡,而且舌头边上有齿痕,之所以如此,也和脾主肌肉,主管水液的运化有关。肌肉无力,舌质就偏软,所以看上去就是胖的,不紧致,水液代谢功能不足,组织的含水量就增加,首先反应在舌头上,所以脾虚的舌头因为含水多而胖,因为含水多而软,牙齿的印记也就印上了。

   通常情况下可考虑中医药治疗,而脾胃阳气受损选用的治疗法则需要温脾阳、益气健脾、和胃。中成药建议服用仲景香砂六君丸。

 

   香砂六君丸由党参、白术(炒)、茯苓、陈皮、木香、半夏(制)、砂仁、炙甘草等。方中以党参味甘性平,益气健脾,补中养胃,为君药。白术甘温而兼苦燥之性,甘温补气,苦燥健脾,与党参相协,益气补脾之力益著,为臣药。茯苓甘淡健脾渗湿,与白术相伍,前者补中健脾,守而不走,后者渗湿助运,走而不守,二者相辅相成,健脾助运之功益彰;陈皮理气调中,燥湿化痰;木香行气调中止痛;半夏燥湿化痰和胃;砂仁化湿行气,温中止泻,为佐药。甘草昧甘益气,调和渚药,为使药。全方配伍,共奏益气健脾,行气和胃之功。

   中医的脾包括消化功能,脾虚的时候,吃到胃里不消化或者动不动就腹泻,这都和胃肠的肌肉运动能力有关系,不容易消化是胃不给力,大便不成形是肠道肌肉对食物糟粕的“塑形”无力,脾虚严重的人,还会总感到小肚子重坠,这也是肌肉无力,不能支撑内脏的原因,他们也容易有慢性泌尿系感染或者慢性盆腔炎的问题,这些都和脾虚有关,因为脾虚的时候,免疫功能也是下降的,免疫力不足,白细胞针对细菌的歼灭战,就会拖延成拉锯战,急性病就会转成慢性的。 这些都属于中医的“中气下陷”证,对于这些病症,均可考虑通过服用补中益气丸来治疗。

 

   补中益气丸是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李东垣创制的“补中益气汤”方,数百年来,经历代医家的效法和使用而成为经久不衰的传统名方。全方由黄芪、党参、当归、白术、陈皮、升麻、柴胡、炙甘草等组成。其中黄芪甘温,补中益气,升阳固表,为主药;辅以党参、炙甘草、白术益气健脾,合黄芪以益气补中;陈皮理气和胃,当归养血和营,用少量升麻、柴胡,助主药以升提下陷之阳气。诸药合用,则脾胃强健,中气充足。

   除了上述的病症外,补中益气丸还广泛用于治疗营养不良、贫血、慢性胃炎、低血压、慢性结肠炎、慢性痢疾、慢性胆囊炎等多种病症中属中医气虚证者。
  
   服用补中益气丸需要注意:感冒时不宜服用补中益气丸;有高血压、心脏病、肝病、糖尿病、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;儿童、孕妇、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。

温馨提示:中成药虽好,还需要辨证论治,只有对症的、适合自己的才是好药。

相关阅读
网友评论
( 文明上网,理性发言。评论提交后将在24小时内审核完成。如有违规言论将直接删除。)0条评论
全部评论
暂无评论